昨天上午,烟台新闻中心软文投稿厅座无虚席,近300名父母把仅能容纳260人的发布厅挤了个满满当当,他们或记笔记或录音,认真倾听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王培东老师分析孩子的不想上学心理是怎么样产生的,听她怎么样开出预防孩子不想上学情绪的良方。
记者粗略统计了一下,参加本次讲坛的小学生父母占一半,中学生父母约占1/3,可见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相当看重。然而,不少父母之前虽然研究过教育理论,也了解不少教育理念,但具体操作中遇见细节问题时却又不了解如何解决了。
孩子逃避学习,什么父母不心急,离“纠正和预防孩子不想上学心理讲坛”开讲还有半个多小时,父母们便陆续赶到,有些父母甚至从莱州、莱阳、牟平等地赶来。一位栖霞的父母没办法按时赶到,焦急地给记者打来电话,期望不要将迟到的她拒之门外。记者发现,在听讲的父母中还有两位来自外地的游客,他们在烟台旅游期间看到本报要举办纠正孩子不想上学心理的讲坛的消息后,便也报了名。还有一位父母是孩子的姑姑。原来孩子的爸爸妈妈离结婚以后,孩子一直寄养在奶奶家里,家里的姑姑便成了主要教育人。
讲坛开始前,王培东老师先请几位父母讲述了他们在教育孩子时遇见的问题。芝罘区赵女性的儿子今年读初中一年级,学习成绩也很好,但要逼着学,常常坐在写字台前,从周六磨蹭到周日,才能把仅需几个小时就能完成的作业写完。莱州的王女性说,她的儿子偏科紧急,父母一提英语他就恼,暑假王女性为他报了英语辅导班,期望对他有所帮助,可他就是不去参加。家住幸福的王女性的孩子今年上初中,从5月份开始,忽然害怕上学,天天早晨都要向她哀求:“我厌学了行不可以?”王女性请专家为孩子做了一段时间心理辅导,刚有点起色,不知为什么近期又开始逃避学习。
针对父母们的困惑和面临的问题,王培东老师剖析说,孩子刚出生时对世界的探知欲是非常强的,人的本能是喜好学习的,但在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学校、父母等人和事物的影响,学习的欲望产生变化。主如果6种心理缘由使他们产生了不想上学情绪:动机缺失、需要不足;兴趣转移、兴趣不足;学习无望、信心不足;恨屋及乌、信赖不足;家庭变故、情感饥渴;负担过重、物极必反等。随后,王老师又对症下药,为父母们介绍了纠正孩子言学行为的方法。父母们纷纷拿出提前筹备好的纸笔进行记录。有位父母则带去了录音笔,“记录”下了整个讲坛。
孩子未达到预定目的,奖励还是打击?
在应试教育下,父母们最关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分数和名次了。讲坛中,王培东老师举了如此一个例子。曾有位父母为了让孩子认真学习,考试前许诺孩子:“你如果考3、,我就给你买个MP3。”孩子一听非常高兴,他确实努力了,但最后未能达到父母的需要,只考了8、。父母恼了:“考成如此,还想要MP3?”孩子的成绩从此一蹶不振。
在现实日常,不少父母都以物质奖励刺激孩子的学习积极性,王老师提醒父母,当孩子未能达到理想目的时,千万不要像上面这位父母一样。其实第3名和第8名只差几分,孩子也努力了,这个时候父母假如不给予鼓励,而是言语打击,他的话只能传递给孩子一种失尊感。孩子会想:“我是失败的,我学不好。”从此他便会对学习产生一种失败情绪。而对学习及其孩子的成长而言,名次不应是追求的目的,相反维持积极的状况极为要紧。有调查显示,上学时前10名的学生一般从事科研工作,出类拔萃的少之又少,而第10名未来的则不少成为了大企业家等其他成功人士。大人物在成名后常常坦然甚至自豪地回忆念书期间的失败,这也从一定量说明分数和名次并不可以证明一个人的能力。第1名和倒数第1名只有分数差距,最后成功的并可能不是第1名。假如孩子考第3名却心情郁闷,毫无信心,他(她)进步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而且对待其他事物的态度也会非常消极;相反假如考第20名但心情开朗、学习劲头十足,以后无论在学习上还是日常,都会有非常大的进步空间。
常常有父母说:“我的孩子非常聪明,但他从来没考过1、,我如何教育都不管用。”王老师觉得,有这种思想的父母是不会教育的父母。无数次的打击将来孩子会慢慢培养一种消极心理,即失助感与失尊感。这种感觉不是天生的,是父母培养的。在不想上学群体中,此类学生占了非常大的比重。与打击孩子相反,父母应该当令鼓励孩子,减少孩子的学习计划,“能挑千斤给八百”,让孩子自己比自己,从自己变化中体验成功。“我的孩子考进高中的实验班后,我给她的目的是最后一名。我对她说:‘即便是最后一名,你在我心中也是成功的。’但她一直都考得非常不错。”王老师说:“减少目的其实不是最后目的,而是一种方案,事实证明,它比给孩子拟定过高的目的要有效。”
无论孩子目前的成绩是多少名,只须他(她)有进步,鼓励永远比批评有效。过去有个男生成绩很差,班里的任课老师都舍弃了他,把他交给了体育老师,这位体育老师为了鼓励他,让他担任“体育班长”,交给他力所能及的任务,顺利完成了任务后,男生慢慢找回了自信,并好好学习,最后考上了大学。
想让孩子认真学习,先掌握“曲线救国”
在现场调查中,绝大多数父母承认,与孩子交流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讲怎么样学习的大道理。王培东老师提醒父母,让孩子认真学习的办法不少,讲道理是成效最差的一种,假如实在要讲,必须要选好机会。
相信每位父母教育孩子时都有过如此的历程:刚说了几句道理,孩子就顶了回来:“我了解啦,你不要再说了!”并拿腿就走。留下父母一人干瞪眼。这个时候,有些父母会推行父母的特权,把孩子揪回来,不管三七二十一大讲一通,事实证明孩子一点也没听进来,父母完全是说给自己听的。这就是一种失败的交流。王培东老师觉得,这样的情况下父母的正确做法是立即停住不讲,当孩子真的需要父母帮助或者情绪较好、能听父母说时再讲,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成效。
讲坛中王老师提出,父母们要掌握“曲线救国”,不肯定谈学习才会让孩子学习成绩变好,重视与孩子的情感交流更要紧,常常与孩子做做游戏,外出游玩等是很好的选择。王老师辅导过一个不想上学男生,前不久男生的妈妈要携带他去参加同学聚会,顺便让儿子轻松一下。临行前她给王老师打来电话:“这期间我该跟孩子怎么说?不该怎么说?”王老师告诉她,既然是让孩子放松,绝对不要提学习,在他表现好时,不要吝啬我们的语言,大张旗鼓地夸他。随后王老师找到这个男生,告诉他:“你母亲是女性,也不认路,力气也不可以,你是男子汉,一路上你必须要照顾好她啊。”男生一听保护妈妈的责任落到了自己肩上,非常高兴,一路上看地图、拎行李,表现得很好,得到了妈妈同学的频频赞扬,自信心倍增,与妈妈的关系也大为改变,再跟他谈学习的事,也比较有成效了。 [!--empirenews.page--]
“虎父”为什么教育出“犬子”?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然而现实日常,不少父母是某方面的专家,教育出的孩子却很不想上学,特别是父母善于的那一门。这是为什么呢?王培东老师觉得,这是由于父母的强势压抑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要适合收起我们的“锋芒”。
有位父母便吃了在孩子面前太过强势的亏。他是位数学老师,孩子最初学习,就为他补习数学,结果孩子的数学考得最差。到最后,这位父母开始怀疑孩子的IQ:当他第一遍给孩子解说题目时,孩子了解了一部分,讲到第十遍时,他居然一点都不懂了!这位父母找到王培东老师时说:“估计孩子的IQ不够,你看着办吧,我是没方法了。”王培东老师听了这位父母的教育办法后,非常严肃地告诉他:“讲第一遍孩子会感觉你在帮他,讲第二遍孩子就会感觉你瞧不起他,讲第十遍时你就把他的脑细胞全部抹杀了。”事实也证明,这位父母的教育方法确实不对,王老师与孩子交流时发现,这是个很聪明的孩子,他的生物能考满分。当问起缘由时,孩子说:“由于我父亲不懂生物。”这样来看,强势的父亲给了孩子多大的重压!
王老师告诉父母们,其实日常有不少如此的例子,还有不少博士的孩子学习成绩照样乱七八糟。孩子在家庭中是弱势群体,因为吃穿住用行全部依靠父母,他们从小就学着看父母的眼色,因此当父母的强势表现得非常明显时,孩子便会表现得很“弱小”,但他们的内心渴望平等和自由,久而久之便会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带来不想上学症状。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父母在教育孩子时,必须要忘了我们的优势。